對於急性冠心症患者,醫師提醒,病患規律服藥 12個月,通常隔年心肌梗塞及中風的發生率會顯著降低;但若不規律服藥,死亡風險恐比規律服藥者高出 8成以上。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,目前心臟疾病為我國 10大死因第 2位,平均每 27分鐘,就有 1位死於心臟疾病,其中急性冠心症更是讓人措手不及。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殷偉賢表示,急性冠心症發作後,只要規律用藥,就能減少再發率以及死亡率,但臨床常遇到患者在術後「自認為」身體已經恢復正常,便不按時服藥,甚至自行停藥而發生心肌梗塞復發、中風或猝死憾事。 殷偉賢指出,依據國內今年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,急性冠心症患者在接受心導管手術後,只要規律服藥 12個月,隔年心肌梗塞及中風的發生率顯著較低;但若是不規律服藥,術後 12個月的死亡風險比規律服藥著提高 85%。 另外,歐美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也建議,急性冠心症病人接受心導管介入手術後,應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12個月,而且不可擅自停藥,才能有效預防再次植牙心血管事件的發生。 為了幫助急性冠心症患者對己身服藥治療的重視,並期盼能減輕臨床全口植牙醫師的負擔,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,聯手發起 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活動。 黃瑞仁說,這次活動由科技部擔任指導單位,並由台灣阿斯特捷利康、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協辦,期盼創造各領域專家與醫生共同腦力激盪全口重建的環境,把最前端的技術與概念帶進醫學界,為病患解決問題,創造出健康快樂的冠心症生活品質。
門診經常可以看到全口缺牙患者,都是因為長期牙周病、蛀牙、咬合功能不良、臉部變形,甚至顎關節疼痛,前牙美觀的問題,或因其他意外導致牙齒全部或部分缺損,一般所採用的全口活動假牙穩定性與固持力不佳,咀嚼時容易搖晃,無任何牙齒的支撐,十分不便。全口重建治療可改善口腔內的不良狀況,包括牙齒的外型、高度和上下齒列的咬合關係都重新建立,將口腔內的現況做了一個全新的改變即為“全口重建”。嚴重的口腔狀況通常會影響飲食生活的品質,更進一步的引起消化系統及其他毛病,若是已經全部無牙或是僅剩不多牙齒的情況,建議全口重建的計畫與治療,避免口腔及身體健康情形進一步惡化。初步患者須與醫師討論建立治療計畫,確認患者的需求、時間與預算的考慮,對美觀的要求,衡量現狀與患者本身的期望,口內剩餘牙齒與口腔的健康程度,是全口重建開始治療前很重要的診斷步驟。
想要保持植牙壽命,清潔良好,每半年回原植牙醫師處檢查,有問題可以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何盈興醫師說,一般來說,植牙至少10年的使用時間是沒問題的,甚至20年仍狀況很好的亦有很多案例;但是先決條件就是善待口內的植體,不要咬食太硬的食物,例如檳榔,堅果,芭樂子,甘蔗,軟骨等等較硬的食物,每日三餐飯後、睡前一定要將口內用牙線,牙刷清潔乾淨,不要使食物殘留,減少病菌滋生。且植牙後常會產生塞縫的情況,因而良好的清潔,是讓植體長治久安的不二秘訣。因為植牙是較貴的療程,一般都希望可以儘量延長使用壽命,因而需要選擇較穩定可以長期服務的醫師來固定照顧,提供後續的醫療服務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選擇條件,以免成為植牙的醫療人球。